• 湖北省
  • 广东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湖北省
  • 广东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形式与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政教学 > 形式与政策

聚焦两会:新起点 新征程

时间:2017-11-17

下载图标.jpg



2016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316,随着代表们走出人民大会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至此,2016年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新的历史画卷正在眼前铺展。

这是承前启后的大会——“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昂首开局。这是催人奋进的大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响决胜战役,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这是凝心聚力的大会——增强自信迎难而进,上下同心全力冲刺。历史将为其作出鲜明的注脚,刻下难忘的印记。

一、两会的组成

“两会”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机构名称,而是对自1978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所以并称之为“两会”。从省级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协及人大的全体会议的会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两会的名称可以同时适用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

两会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届×次会议。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

2.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代表团,是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按照选举单位组成的临时性组织。

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即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解放军为单位组成各代表团。各代表团分别推选代表团的团长和副团长。1997年以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般分为32个代表团,即31个省级代表团和1个人民解放军代表团。19976月,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19977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故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分为34个代表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于19991220日正式成立后,作为一个单独的代表团出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3.主要职能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职权有: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4.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不超过3000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另行规定。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

5.本届人大会议概况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共有2890名代表出席。会议主要内容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审查和批准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和批准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6年中央预算;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据统计,全国人大共收到代表建议8609件,公开数量约占总数的40%,公开的建议由834名代表提出,占代表总人数28%,人均提出4件建议。今年公开的代表建议总字数为570.8万字,平均每件建议字数为1682字,其中超过一万字的代表建议有6件,分别来自湖北、河南、上海、浙江、山东代表团。这些建议关注的焦点涉及“十三五”教育规划、医疗服务、科研经费、汽车社会、国民养老、乳品安全等基础民生问题。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凡赞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党派和团体,经政协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协商同意,可以参加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个人经政协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协商邀请,也可以参加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参加政协的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和履行政协章程的义务,也有声明退出政协的自由。

3.主要职能

政协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4.代表界别

政协会议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参与会议;

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于194811日成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3)中国民主同盟,于19413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其成员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形成现有格局,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4)中国民主建国会,于19451216日在重庆成立,成员主要是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人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5)中国民主促进会,由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于19451230日在上海建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6)中国农工民主党,于193089日在上海成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7)中国致公党,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政党,于192510月成立于美国旧金山,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8)九三学社,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9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9)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19471112日在香港成立,是政协的重要组成政党之一;

此外,参与政协会议的还有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特别邀请人士等。

5.本届政协会议概况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共有2136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二阶段主要是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

截至201638日下午,本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共收到提案5375件,已审查立案4248件。在立案提案中,经济建设方面的提案1783件,政治建设方面的提案445件,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269件,社会建设方面的提案1334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提案417件。这次会议提案有三个特点:一是委员参与率高,参与提案的委员达到1972名,占委员总数的89.1%;二是议题相对集中,重点就“十三五”规划编制与实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更加注重提案质量,不追求数量。

二、解读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全国两会的“开胃大餐”。作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新一年施政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历来是社会公众关注两会的一个重要聚焦点,更是观察未来政府施政走向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的宏观背景下,新的一年经济发展形势如何,是各级政府和每个普通公民都最为关心的议题。20163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一)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1.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2.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3.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4.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2015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又解决64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5.科技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我国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

回顾过去一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全国各族人民付出了极大辛劳,一步一步走了过来。这再次表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这些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创造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拓展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10个新词影响深远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细读报告全文我们就会发现,“互联网+政府服务”“僵尸企业”“相机调控”等词汇,均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

1.互联网+政府服务

原文: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解读:“互联网+”首次加到了政府服务上,说明我国政府职能正向着服务型转变。“互联网+”进政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采集、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创意,信息通过互联网被采集、输送,大大舒缓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二是“互联网+政府服务”概念,体现了简政放权中放管结合的理念,让政府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

2.僵尸企业

原文: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解读:“僵尸企业”是指在财政上严重支不抵债,但还没有启动破产清算程序的企业,他们多存在于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僵尸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属于国家经济细胞中癌变的一部分,哪怕有阵痛,也必须摘除。“僵尸企业”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一方面要考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安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职工就业、资产重组等问题。僵尸企业的处理,需要多管齐下,采取政策结合、财政金融、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

3.相机调控

原文: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解读:“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从机制上来看,是要求政府围绕发钞权、发债权、课税权等经济权力,对经济进行“预调、微调”调控。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不少经济调控手段,但由于有时滞性,市场经济主体的反应往往有一个反应周期,一些调控成果并不凸显。这就造成了政府下一步的改革将会追求灵活性,针对性,效果性,在细节上下功夫。

4.工匠精神

原文: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解读: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5.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原文: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

解读:商事制度改革即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属于市场管理制度体系的一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通过简政来减轻企业的开展经营活动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条件,激发主体活力。这一政策将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中受益。

6.中国制造+互联网

原文: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落实加速折旧政策,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解读:我们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中国制造+互联网”:一是中国制造通过跟互联网的融合,提高制造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把互联网技术揉到制造业环节里,使生产工序更加智能化、系统化、个性化、精准化制造业提升一个档次;第二方面是利用互联网来服务于制造业的市场营销和市场拓展,参与全球化竞争。综合来讲,是用一种新技术的精神来改造传统产业,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

7.大众旅游时代

原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解读:中国旅游业在全世界有极强的竞争力,在中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可以一马当先、率先冲到终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指出结构的变化,大众旅游的时代到来能创造消费和供给,有利于中国经济释放更多的活力,在经济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分享国家进步的成果,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利用假期旅游休闲的机会和空间;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促进与中国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同时它的到来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供给端口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要求和旅游相关的行业提高服务质量、供给水平以适应大众的需求。

8.“人地钱”挂钩政策

原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解读: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到2020年把一亿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变成市民,“人地钱”挂钩政策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政策体现,把用地指标、财政拨款指标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果挂钩,以新的考核机制树立指挥棒,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走正确的城镇化道路。这一政策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更好地理解中央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图和思想,加快实现户籍城镇化尤其是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进程,扩大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为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先决条件。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和原来的户籍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会遭遇政策差异。“人地钱”挂钩有助于在各种保障权益上向实现同等待遇的方向努力。其次,“人地钱”挂钩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市场的建立,有助于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9.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原文: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

解读:近年来中央提出“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就是要开发海洋经济。要求国家制定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规划,围绕海洋产业发展的特定内容制订专项计划,适当整合跟海洋经济有关的部门,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综合开发。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经济潜力巨大。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发展海洋经济,将带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容错、纠错机制

原文: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解读:容错、纠错机制就是给予改革者、创新者鼓励和保障,比方说给予企业家一定的市场机制或者政策补偿,让他们有一个兜底的保障,从而敢于改革及创新。2016年的政府报告又将这种机制引申到行政层面,从报告中来看,这主要是由于干部队伍中存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或“不敢作为”的情况。这就要求政府在行政层面要存有宽容,建立容错机制,让干部“能作为、敢作为”。

资料来源:人民网,2015年3月6日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三)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2016年,我们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重点来说,就是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们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具体来说,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二是允许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具体来说,一是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二是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三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四是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五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六是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3.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具体来说,一是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二是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三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四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三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四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5.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具体来说,一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二是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三是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四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五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具体来说,一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7.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具体来说,一是着力扩大就业创业。二是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三是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四是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五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七是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做好地震、测绘、地质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重任千钧惟担当。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具体来说,一是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二是坚持廉洁履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三是坚持勤勉履职,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四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在建设资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财政沉淀资金统筹使用等方面,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拓展阅读】

对于2016年大学生创业,李克强总理说了什么?

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2016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李克强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13处谈及“创业”,表示要继续简政放权,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新创业浪潮。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创业。

继续简政放权形成新创业浪潮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推进机制,为创业提供便利

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一张网,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推出创业引领计划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

制定“互联网+”计划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支持新兴产业创业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2016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让法律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守护神。

 

三、“两会”诠释“十三五”规划纲要

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还认真审议并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是2016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重大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纲要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描绘出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届时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这将是实现“中国梦”的首个目标。

(一)数字解读“十三五”

1.未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调试智能机器人的高级工程师、打理约会细节的婚恋策划师、评价酒店服务的客房体验师、为年轻爸妈分忧的早教分享师……今后五年,这些新兴产业的新职业恐怕会悄然替代部分工厂流水线,成为就业的热门岗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比“十二五”就业目标多了5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么多新增就业岗位哪里来?答案是现代服务业。纲要提出,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五年后,预计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占比将超过一半,就业机会将更多。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并同时提出了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这些政策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将给予重点群体顺利就业以有效的推动。纲要特别体现出对培训的重视。这一系列培训计划的推进实施,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2.2020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能让贫困群众掉队。5575万人脱贫,意味着农村所有人都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5575万人要想富,还得先修路,这“路”不仅是生活中的柏油路,更是“电力高速路”“信息高速路”。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国贫困地区将建设15.2万公里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彻底破除全面小康路上的各种瓶颈,消灭贫困“孤岛”。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不仅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还要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确定的全国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但是2015年底经过统计,2015年的精准扶贫已使1442万人脱贫。这样,“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人数就降为5575万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已定,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战术。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数是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扶贫方式必须要转变。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分类施策,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各脱贫一批,剩下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3.未来五年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不再担心“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再害怕冬日棚屋里煤气中毒,不需要天不亮就去刺鼻的旱厕外排队……5年后,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将完成2000万套,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这意味着2000万户家庭将搬进窗明几净的楼房,在自家温暖的住房里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与抽水马桶。

安居才能乐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棚改工作。从2008年到2015年,全国2600多万户家庭从棚改政策中得实惠,房子大了、新了,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如今,更令棚户区居民振奋的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商品房库存较大地区,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这既可以解决安置房源紧张的问题,也能消化市场存量,还能让百姓有更多选择。受成本和土地限制,以前不少棚改项目选址偏僻,一旦入住,上班、上学、生活都不便。今后,更多棚改对象可以拿着补贴选购商品房,既扩大了选择余地,也减少了轮候时间,还能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

从国际经验看,当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后,政府住房保障方式会从建设实物的“补砖头”转向重视货币化的“补人头”。“货币化安置有利于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通道,实现住房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保障对象更多的选择权,在保障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保障对象的满意度。”

4.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

上午在北京接到爸妈电话,晚上已经回到昆明老家,梦里妈妈做的凉拌米线就捧在手上;白天在繁华喧闹的大城市挣钱,晚上回宁静安逸的小城镇睡觉;早上在广州吃肠粉,中午在桂林吃米粉……这些不是痴人说梦,“十三五”末,更密集的高铁网将再次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版图。

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1.9万公里,而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十三五”末,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这意味着高铁新线路还将增加约60%。届时,展开中国的高铁地图,将是这样一幅恢弘的画面:从东北向华南看,哈尔滨至北京至香港高铁贯通;从华东到西北看,连云港至乌鲁木齐高铁将使乌鲁木齐到上海的时间从目前最快39小时缩短至一天以内;从华东到西南看,上海至昆明高铁贯通,旅客从长三角到昆明只需8小时,比现有的沪昆铁路节省27个小时;从华南到西南看,广州至昆明的高速铁路通道开通运营,届时昆明直达北上广的时间都将缩短至10小时以内。“十三五”期间,连接更多城市的高铁网将使中国人的出行更快捷、更方便。

5.未来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6.5%

居民收入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之一,根据专家测算,按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计算,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3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家庭年均收入在9万元左右,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6.5%这个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和可能。按照这个目标,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可比2010年翻一番,与经济增长同步;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样一个目标也可以实现。

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将坚持“双同步”,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纲要还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这体现出依法治国的理念。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将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有序、高效,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6.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分关心人的城镇化,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这意味着,未来5年,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里有房住,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他们的儿女也可以在城里读书、不用再做留守儿童,或许有些农民还能把户口也迁到他们挥洒汗水的城市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和保障。

根据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今后5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以“31亿人”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例,2016年要完成6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按一户平均人口3~4人计算,这一项目能让2000多万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同时也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规划纲要中关于城镇化的布局、城市群的发展,也都体现出“以人为核心”和“发展动能”兼顾的特点,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7.2020年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高到85%

上班前,手机下单订购一家人的新衣服;进入办公室,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已连接出差路上的同事;下班时,汽车根据实时路况信息自动绕避拥堵,驶向小区;进家后,可穿戴设备已将当天消耗的卡路里和需要补充的营养成分计算完毕,并提供晚餐菜谱……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5年后,随着高速无线宽带深入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升级,人们可能享受的智能生活。

未来5年,上网会更快、更便宜。“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简化电信资费结构,提高电信业务性价比。未来5年,无线上网还有望享受“免费大餐”。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2015年的57%提高到85%

基础网络条件直接制约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从全世界来看,我国人均网络带宽资源是比较低的,对“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制约。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环境与基础,将全面激发全民族的想象力,迸发出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创新创业,形成产业发展新形态。

8.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同呼吸,共命运。空气质量,特别是如何减少雾霾天,是百姓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这意味着,今后雾霾天将越来越少,蓝天将更多、更持久。根据纲要,我国将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严重企业实施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除了空气,水、土壤、危险废弃物、工业污染源等百姓关注的污染问题,都被纳入环境治理保护的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将被控制在10%以内;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还将加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废物等的综合整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都有重要体现。“十三五”时期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将呈现四大亮点:内容全面,包括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安全、气候变化等方方面面;考虑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环节,不仅涉及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等基础支撑,也考虑到了相关制度建设;明确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手段,包括法治、行政、市场以及道德手段;囊括了国土全域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二)“十三五”将这样改变中国

316,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3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份长达6.6万字、共分为20篇的《纲要》将如何描绘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又将从哪些方面改变中国?

1.五大理念引领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创新一词在《纲要》中出现200多次,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词也均达到数十次。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全文,诠释了未来5年中国该按照什么思路干、如何干。

比如“创新”,《纲要》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比如“开放”,“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都是《纲要》里的重要内容。

2.多领域开展大项目

理念指明发展的方向,领域体现落实的层面。根据《纲要》,“十三五”时期中国计划实施上百个重大工程及项目,涉及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在科技领域,“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等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在工业制造领域,“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体现了“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在生态环境领域,“推进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长江干流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平”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民生领域,“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约5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体现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需要。

3.措施更体现获得感

获得感,强调的是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的真实感受。《纲要》里的许多举措突出了获得感的实现。

例如:“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不仅让民众能拥有更好的工作,而且让劳动者权益更有保障;“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不仅让民众看得了病,更看得起病;“打造高品质的快速网络,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成网,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增强枢纽机场和干支线机场功能”的举措,将满足民众对出行越来越便捷的期待。

“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大中城市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扩大重点高校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招生规模”……这些措施都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家为之点赞。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

316,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慈善法,该法将于201691起施行。作为我国慈善领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该法不仅对慈善活动作出了界定,而且对慈善组织的设立、运营、慈善财产的来源和使用、慈善服务等进行了规范,并且细化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从而全面系统地确立起国家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规范。

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公众特别关注的领域。概括起来,《慈善法》的立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立法步伐快,立法层次高

在经历10年的调研和由民政部门起草后,于2014年改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起草法律草案。20151030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提交了法律草案审议稿并做了说明,该次常委会初审后,于11月公开向全民征求意见,引起热议。20151221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提交了修改后的二审稿,这次审议不仅继续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的修改意见,而且决定提交2016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一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立法在国家立法机关从首审、再审到三审通过,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这在历史上较为罕见。国家立法机关对该项立法不仅在超常规地加速度推进,而且将立法的位阶提升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这在社会保障领域立法中没有先例,此举无疑更加有利于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二)立法过程民主

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曾多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广泛地征集了学界与业务界的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学界、慈善组织等多方参与,仅在中国人民大学就召开了18次专题研讨会议。同时,民间参与立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还曾提供了5个不同版本的法律草案供立法机关参考。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后又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并将历经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意见的听取。此过程充分表明了慈善立法的民主立法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立法取向。

(三)立法理念开放、先进

此次立法定位于慈善领域的基本法,其立法目的、对“慈善”和“慈善活动”的界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以及专章规定发展慈善事业的促进措施等都表明其鼓励、扶持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条便明确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行为,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第三条依据“大慈善”含义对慈善活动做出界定,既与我国慈善活动的实践相结合,又与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惯例一致;第五条、第三十三条以及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旨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慈善活动;第八章就促进措施专章规定更是突出了鼓励与促进的立法取向。同时,“无规矩不成方圆”,草案也对慈善行为的规范和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做出了规定,以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包括强化信息公开、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管理、规范慈善财产管理使用,建立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一体的立体型监管体系,明确民政部门为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并对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措施和履职程序进行了规定等。“鼓励、扶持、规范、发展”的立法理念具有开放性、前瞻性,有利于培育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与要素、促进未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仅此一点,已为兴善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四)内容兼具阶段性与前瞻性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仍处在刚刚起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因此,慈善立法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反映现阶段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又要具有前瞻性,为推动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留有空间。本次立法对这两者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以各界热议的慈善信托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为例:首先,慈善信托是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运作模式。但自《信托法》出台15年来,公益信托因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和清晰的信托监察人规定等,实质上处于“无有效的法律可依”状态,依法成立的公益信托更寥寥无几。《慈善法(草案)》对慈善信托的规定旨在补充并激活《信托法》,有望平稳地使慈善信托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其次,在西方国家,税收政策从来都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利器。但在我国,由于慈善税制还不完善,其对慈善事业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发挥。因此,此次慈善立法不能回避对相关税收政策的规范。但从法理上说,《慈善法》又无法对税法进行调整,而且,根据中央深化改革的规定,目前涉及到财税体制的问题任何法律都不得介入,以给中央的财税制度改革留足空间。因此,《慈善法(草案)》能做的就是如何确保目前的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公平、有序、便捷,而将税制结构和税率等问题留由以后修法完善。

(五)强调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与以往立法相比较,本次慈善立法尽可能地提高了可操作性,也尽可能的为慈善组织的发展留有空间。例如,立法过程中,许多人多次建议像慈善发达国家那样“去政府化”,放由社会力量和慈善市场自由竞争,进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但从历史传统和目前我国慈善领域缺乏严格的行业自律、健康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以及社会舆论生态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现实出发,参与立法者认为,现阶段最适合国情的慈善事业监管应当是在法律规范下,政府、行业和社会等多方有序参与的立体型监督体系,其中政府监管部门还要发挥重要作用,但立法要对政府监管部门赋权明责,使包括其在内的各方监管主体依法、规范、有序参与监管。同时,降低入门门槛、简化程序,减少政府的干预,而加强对慈善过程的监管。考虑到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慈善组织本身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慈善法(草案)》主要规范一定规模和范围内的慈善组织与行为,对于社区、单位内部的慈善活动等原则上不进行干预,对于不开展公募、不申请减免税收或政府购买服务待遇的慈善组织适当放松管制,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以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慈善法(草案)》还专章对慈善服务作了规定,这是因为,伴随社会的发展,直接提供款物的慈善方式相对式微,而提供各种服务的慈善项目和慈善组织越来越多,势必需要相对完善的法律规范为服务落地提供依据。此外,坊间热议的网络募捐等问题也都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并非简单地理论、学术处理,或国外经验的抄搬。

五、五大关键词解读两高报告

313,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法为民的底色,感受到法治中国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扶贫资金能否走通“最后一公里”到达贫困户手中,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干部。

2015年,针对一些地方虚报冒领、克扣侵占惠农扶贫资金的严重问题,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查办“三农”领域相关职务犯罪11839人。报告指出:“依法审理贪污征地补偿款、危房改造补助款、农资补贴等犯罪案件,严惩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日前,最高法作出部署,严厉打击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对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犯罪坚决依法从严惩处,促进扶贫资金的阳光化管理和公正合理使用。

(二)环境:撑起司法保护伞

过去一年,环境司法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法院从严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审结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犯罪案件1.9万件,同比上升18.8%。发布审理环境侵权案件司法解释和审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案件实施办法,各级法院审结涉环保民事案件7.8万件。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工作,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新环保法施行后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检察机关起诉污染环境、非法采矿、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27101人。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督促监管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852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2040件。新的一年,环境司法着力点在哪里?高法报告提出,健全环境资源司法制度,依法审理公益诉讼案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高检报告提出,深入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三)食药:加固安全防线

两高报告显示,从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一道道食药安全防线正在加固。联合相关部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各级法院审结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案件10349件。妥善审理食品买卖、餐饮服务等民事案件,严格追究违法生产经营者责任。

检察机关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安部等共同制定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方法,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督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646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877件。起诉福喜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王少宝等44人销售假药案等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13240人。

(四)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创新

两高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司法机关更加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和支持创业创新。各级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2万件。依法审理著作权案件,加强原创作品保护。修改办理专利案件司法解释,加大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依法审结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案件1802件,增强市场活力。

检察机关打击假冒注册商标、侵犯商业秘密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起诉8664人。发布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提示风险防范重点。慎重处理科技创新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及收益。

(五)妇幼:提供反家暴护身符

健全反家暴联动机制,让妇女儿童远离暴力、虐待、性侵害等伤害,是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重要环节。过去一年间,各级法院审结拐卖、性侵妇女儿童等犯罪案件5446件。201631日起,反家庭暴力法实施。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浙江省温州市等地法院针对家庭暴力颁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出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8项措施,严惩性侵、拐卖、虐待未成年人犯罪。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起诉严重侵害妇女人身权益的犯罪24219人。

六、“两会”开启新征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不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两会,而且也成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峰会。2016年全国“两会”聚焦改革发展难题和民生热点,代表们议改革、献良策,不负重托、依法履职,以丰硕的成果诠释了中国人大制度的优势与活力,向世界传递出充满力量的中国声音,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从过往经验看,当一个国家经过一轮快速发展后,如果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会掉入经济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本次人大会议认真审议并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指导中国应对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我国将以行动落实新理念,在“十三五”期间,改善生态环境将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营改增”结构性减税将减轻企业负担,淘汰“僵尸企业”将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城镇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中国继续深刻变革、续写奇迹,推动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国只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使中国面临各种矛盾与挑战。“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核心价值,就在于全面评估了中国的现状,并制定计划引导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中高速增长,以协调、持续的全面发展走向成功。

市场经济具有的周期性,让全球经济如潮汐涌动,繁荣与萧条周而复始。“中国”巨轮未来的发展航标已然明晰,只要抓牢由快到好的转型机遇和由大到强的升级机遇,中国不仅可以实现跨越再上层楼,还将以新一轮发展助力世界经济步入复苏通道。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2016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十三五”开局的雄壮号角,“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落实,必将持续而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方向。

大会刚刚闭幕,中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始。